商标品牌节特辑 | "商标撤三形式审查与'恶意撤三'治理"专题沙龙在太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19 作者: 来源:活动 阅读量:37

2025年9月5日至8日,由中华商标协会和山西省商标品牌标准化建设促进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在山西省太原市举办。9月6日下午,超凡与北京超凡知识产权研究院共同协办的"商标撤三形式审查与'恶意撤三'治理"专题沙龙在晋阳湖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中华商标协会副秘书长张豫宁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作领导致辞。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审查七处处长王燕,北京无界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华商标协会原副秘书长臧宝清,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杜颖,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原审判长苏志甫,阿里巴巴集团品牌法务总监金高平,超凡商标事业部副总经理杨静安作为特邀嘉宾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及专家研讨,就“商标撤三形式审查与‘恶意撤三’治理”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图/超凡商标事业部总经理杨明主持会议

本次会议由超凡商标事业部总经理杨明主持,对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嘉宾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来自政府机构、协会组织、高等院校、知名企业、精品律所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实务工作者近2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图/中华商标协会副秘书长张豫宁致辞

张豫宁副秘书长在致辞中表示,商标撤销三年不使用制度在实践中发挥着“清道夫”与“平衡器”的关键作用。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持续优化审查流程,提升审查质效,在形式审查方面提出了更规范、更细致的要求,以确保案件合规性与效率。同时,针对以扰乱竞争、恶意清除商标障碍、诋毁商誉等为目的的“恶意撤三”行为,主管部门和司法机关高度关注,积极探索有效治理路径。这些新变化直接关系到商标权利人权益保障、注册秩序稳定公平,以及诚信原则的维护。作为连接政府、企业和服务机构的桥梁,中华商标协会协会始终致力于推动商标法治完善与实践健康发展,就共同为推动制度完善、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贡献力量。 

图/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审查七处处长王燕作主题分享

王燕处长分享了商标撤三形式审查的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介绍了商标局在应对"恶意撤三"方面的相关措施。她表示,以清除在先权利障碍为目的,对在先权利商标注册人名下合法使用商标提出撤三申请,是守法经营的商标专用权人不可承受的“抢夺商标”之痛,严重违背了商标法立法宗旨。秉持“商标法具有促进注册商标实际使用的立法精神”的原则,在撤三程序中保护好诚实守信的在先商标权人利益尤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从商标法立法宗旨看,严格规制商标恶意撤三还要持续发力。从根本上治理恶意撤三,让撤三制度回归立法本意还需要从公平正义的角度对程序进行优化。

图/超凡商标事业部副总经理杨静安作主题分享

杨静安对比分析了世界各个代表性国家或地区的商标不使用撤销制度。他从受理机关、请求人范围、启动阶段举证要求、使用证明程度、证据真实性审查、规费水平及费用转移规则等角度,介绍了世界各国家或地区,如何结合自身实际需要和法律制度环境等,对商标不使用撤销制度设计的各方面因素做出合理选择与取舍。他表示,我国作为一个商标注册存量达到5000万件的国家,同时由于实行全面审查以及不采纳共存协议等因素的存在,商标撤销制度在解决在先障碍问题和清理闲置商标方面的制度价值进一步凸显,因此制度运转应当是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同时,对于非正当的撤三请求,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差异化收费机制,采纳费用转移规则等,用经济杠杆引导撤销申请人回归理性。

图/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原审判长苏志甫作主题分享

苏志甫结合多年审判经验,深入分析了商标撤三行政诉讼中的证据认定难题。他表示,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不仅关注证据的形式要件,更注重使用行为的实质真实性以及是否合乎日常生活和商业逻辑。商标撤三行政诉讼中的证据审查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议题,它不仅是证据规则的应用,更是商标法基本原理、公共政策考量和商业实践理解的综合体现。他还表示,法律实践应当在鼓励商标使用、清理闲置资源与保护商标权人合法权益、防止程序滥用之间不断寻求平衡,以期更好地服务于鼓励商标使用、保障公平竞争、优化营商环境的立法目的。

图/北京无界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华商标协会原副秘书长臧宝清作主题分享

臧宝清从政策演进角度深入解读了商标撤三制度的发展趋势。她表示,随着新修订《商标法》的实施,商标使用义务进一步强化,撤三制度作为商标权注册取得制度的平衡工具,意在促进商标真实使用。她特别强调,当前形势下商标撤三制度政策目标具有多元性,法律适用上确立适当的证明标准,更加尊重市场实际,充分发挥商标的识别功能。 

图/研讨环节

在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之后,沙龙进入精彩的互动交流环节。该环节由杨静安主持,杜颖、臧宝清、苏志甫、金高平等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展开了热烈的互动讨论。专家们表示,撤三是最难的一种授权确权案件类型,问题复杂,如雾里看花。在实际处理过程中,除了考虑法律规则、证据规则之外,还需要同时兼顾商业环境的实际状况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对市场主体来说,撤三是无奈之举,多源于清除注册障碍的实际需求,其根源在于审查标准过严、共存机制缺失等制度性困境。以某知名企业现场发言为例,他们统计的数据显示,所提起的撤三,接近90%是用于解决商标申请过程中的障碍问题;剩下的不到10%是用于清理他人模仿或抢注性质的商标。因此不应孤立地看待撤三问题本身。以前撤三少,是因为商标总量少,现在撤三多,是因为商标存量多,注册商标越来越难。当前恶意撤三的治理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恶意撤三治理也需精准识别、避免误伤。建议通过经济杠杆(如调整官费、引入费用转移机制)优化程序,而非简单提高举证门槛,以免降低撤三制度的运行效率。未来撤三还需通过体系化改革(如依职权撤销等)根本性解决问题。与会嘉宾还一致认为,应回归制度平衡价值导向,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商标制度从“数量”向“质量”与“价值”转型,同时也呼吁政策制定需兼顾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与公共资源效率。

图/沙龙现场

整场沙龙内容充实、讨论热烈,不仅全面讨论了当前商标撤三制度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也为"恶意撤三"治理提出了更多维度的见解和建议,对中国商标品牌的健康发展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